百部经典述党史
第二期:《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发布时间:2021-03-17  |  查看次数:[]

经典诞生

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应运而生,并于 1965 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纪实性影片《东方红》,其舞台背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设计。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歌舞作品,《东方红》以其恢宏壮美的场面,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革命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作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的第一首合唱作品,表达了毛主席所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历史性结论,主要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关系,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具有开篇意义的作品。

作者简介:作者李焕之(1919-2000)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福建晋江人,生于香港。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跟随冼星海先生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代表作品有《社会主义好》、《春节序曲》等。

经典赏析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是根据《少共国际师》的曲调改编而成的。这首歌曲是一首“革命民歌”(即在革命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在收入时由李焕之把它改编为合唱曲。这首曲目既象征又写实地向社会大众传唱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情景“十月的风”,强劲的风,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风,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风,也是开创人类社会新时代的风。十月风来,鼓舞了中国一群先进分子在学习、比较和批判中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确立自己的道路选择,奠定建立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思想基础。共产国际与中共自身建设的关系,亦由此发端。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所有反映革命历史的歌舞在创作中很注重把情感、气质和音乐语言表现出符合当时的群众特点,以创造准确的艺术形象;其歌曲创作,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处理以至形象刻画上,都考虑到了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使得这些音调很快在群众口中流传开来。为我国革命群众歌曲的传统注入了新的血液。

经典见证

党史延伸:提到“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就必须谈及这场风潮的“传播者”李大钊同志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迅速得到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经典链接


周恩来总理作为《东方红》的总策划、总导演,在忙完一天的国务之后,总要在深夜一两点钟来到《东方红》剧组,和编导们一起讨论,大到指导思想,小到具体词曲,他都亲自参与。由此可见,周总理为《东方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其实,新中国诞生后,周恩来总理始终对文艺工作倾注着巨大的关怀和热情,搞出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歌舞一直是他的心愿。上世纪60年代,上海的一部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启发了周总理的灵感,他心中酝酿着一个宏大的创作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庆祝中,要上演一部大型的史诗性的歌舞,完整、艺术地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于是,在周总理的牵头带领和当时整个文艺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应运而生。

上一条:第三期:《工农兵联合起来》 下一条:第一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关闭

版权所有:yh533388银河 陇ICP备05000590号 通讯地址:甘肃张掖环城北路846号 邮编:734000
网站维护:yh533388银河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电话:0936-8282013 传真:0936-82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