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诞生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许多进步作家和艺术家最大的心愿。《延安颂》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抗战歌曲之一。延安籍老诗人谷溪说:“当时一批革命青年为追求真理,正是唱着这首歌,冲破层层险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的。”
延安,颇具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革命圣地。她代表的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众多经典红色歌曲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慷慨激昂、威武雄壮的抗战名歌《延安颂》了。
作者简介
《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1918-1986),原名陈淑媛,1918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抗日战争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1937年10月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从此更名莫耶。1938年春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天转入文学系,并创作出著名的抗战歌曲《延安颂》。
《延安颂》的曲作者郑律成(1918-1976),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朝鲜族,原名郑富恩,1918年8月13日生于朝鲜。郑律成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1933年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活动。
经典赏析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全曲由五个部分构成,属多部曲式结构。歌曲开始时,卓越多姿的优美旋律,热情而亲切地歌颂了庄严而雄伟的古城——革命圣地延安;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更加强了坚定性和动力性,表现了千百万革命青年怀着对敌人的仇恨,聚集在山野田间的景象;歌曲进入结束段落以后,变化再现第一段落,加强了歌曲的整体感和赞颂性,使歌曲情绪达到了高潮,仿佛把人民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坚强意志和对延安革命圣地的热爱和崇仰。歌曲既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歌词鉴赏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手,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坚固抗日的阵线,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时事链接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年来文艺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延安颂》不仅生动地描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起因,而且还鲜活地再现了当年参加座谈会的艺术家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延安颂》还首次披露了在座谈会期间,毛泽东、朱德等指挥冀中“五一”反扫荡、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突围以及左权将军牺牲等场面,充分表现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党史汇聚
1935 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这里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落脚点。1936年,中共中央迁往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在延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战斗生活了 13 个春秋,制定了抗日救国的纲领,确立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领导了全国各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把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全中国,奠定了全国革命胜利的基石,也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
党史延伸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颂》的旋律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硝烟散去而淡远。各种大型的文艺晚会都将它列为保留节目,不仅如此,电影《南岛风云》、《峥嵘岁月》、《椰林曲》、《永不消失的电波》等众多电影也采用了这首歌作为银幕插曲,《延安颂》逐渐成为革命教育的重要文艺曲目。70 多年过去了,《延安颂》仍在传唱。它已经超越了一首抗战歌曲的内涵,成为民族历史的见证。歌曲曲调昂扬,旋律雄壮、优美,充满了正能量,永远都是鼓舞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不屈抗争的精神赞歌。